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谱谱风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8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代音乐史(隋唐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2 17: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3)五旦七(35)調:()(北周武帝宇文邕時)龜茲.音樂家蘇祇婆發明(隋突厥皇后傳入中國)

五旦:指在(一宮上,可建立七個不同的聲調音階。但在)十二律中(,只有黃////(FCGDAEB)

      五律可以如此!其餘七律沒有調聲!)

      (所以並非)任何一個音上,(都能)建立一組(七個不同的音階)音列為一「旦」

  ()調:指(在一個由)(個五度所組成的「均」――西洋稱為Key(調),)聲音階的

       每一個音可作為主音(Tonic――調首宮音,構成七個不同的音階(=調式))

4)隋八十四調:隋代萬寶常,鄭譯發明,指七()(種不同的)音階()(,)十二()(),

(/犯調)()得八十四(雙層次的宮/)調,由(龜茲.)五旦七(35)調演變而來。

5)唐燕樂二十八調:指七()(種不同的)音階在4()(音位)上旋(/犯調)

6)旋宮(/)()調:旋宮指調(=Key=)()變換(西洋稱為「轉調」!)

                  ()調指(音階=)調式轉換;

(旋宮/犯調,既有(音階=)調式,也有調(=Key=)()的轉變。

7)犯調、移調:古代作曲常用手法之一。

              ①調指: 在同一作品中,音階(=調式)的轉換(故必不同音階)

(西洋稱為「調式交替」者,有兩種:

              關係調(C大音階/a小音階):   同均(同 調號)/不同宮

               相對調(A大音階/a小音階):不同均(差三調號)/   同宮。)

              ②調(=Key=)() (、音階=)調式同時發生變化

               (不同均(調號)/不同音階?)

                 兩者只差一音者,西洋稱為「近關係調」,

                 兩者差兩音以上者,西洋稱為「遠關係調」,

                 不論同不同宮!也不論同不同音階!

              ②移調:把調性轉移,調高變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8-22 17: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龍門石窟萬佛洞
伎越浮雕中
有奏琵琶、箏的形象
北京房山坨裡萬佛堂伎越浮雕,
所奏越器圍:
拍板、排簫、篳篥、豎箜篌、阮成、箏
陝西北郊感業寺
藏有“九霄環佩”
與“大聖遺音”
兩唐代傳世古琴。
陝西北郊感業寺藏
黑釉藍斑瓷腰鼓腔
演奏時兩端繫繩
繃緊革制鼓面拍擊。
陝西北郊感業寺藏
大\小忽雷

隋唐五代的
說唱俑與戲弄俑
唐代寺院以講唱形式
述說佛經故事,
其講唱的文詞稱做“變文”。
可加用越器伴奏。
在敦煌莫高窟所發現變文作品中,
有一篇五代抄本的《王昭君變文》
在西安西郊唐代說唱俑組中
一長鬚長者講唱,
2人伴奏,
1人吹笙,
1人作雙手談撥狀,
越器已失,
似圍琴箏類越器。
在西安田王村唐墓戲弄俑中
2人都握拳半舉作態
其中1人側首微仰,
另1人睜目直視。
在五代南唐.李異墓
有出土一對男女戲弄俑
高48釐米
吐魯番阿斯塔古墓
出土有7、8世紀的戲弄俑
高約30釐米。
三、
隋唐五代的
中日音越文化交流
唐開元(713―741)年間,
日本人吉備真備
從717年至752年,三次
跟著遣唐使到達中國;
在中國留學17年後回日本,
帶去相傳圍武則天撰寫的《越書要錄》、
方響、銅律管等越器。
至今在日本還保存一種,
關於唐越舞、散越和雜戲的古圖錄,
全名《信西入道古越圖》。
日本古越書稱《儛圖》、《唐儛圖》、《唐儛繪》
是研究中國唐代越舞的珍貴資料。
日本奈良的正倉院
保存著唐代越器和舞蹈所用的服裝器具等文物。
其中一部分是聖武天皇天平勝寶四年(西元752年)
東大寺舉行大佛開眼會時所用的。
日本奈良的正倉院
保存了兩具
金銀平文琴
在正倉院保存的木畫紫檀四相4軫琵琶上
繪有“狩獵宴越圖”
用撥子撥奏
正倉院保存的螺鈿紫檀五弦琵琶
上面嵌駱駝載胡人談琵琶圖像
正倉院保存的螺鈿紫檀4軫阮
政倉院保存的刻雕尺八
通體雕刻精美花紋和四女像
政倉院保存的漆豎箜篌殘件
政倉院保存的
《五弦譜》
與《天平琵琶譜》抄本
這兩種越譜所用符號和記譜法
與《敦煌取譜》相似
日.林謙三根據日本的這兩種越譜
破譯了《敦煌取譜》

從唐宋至元明清以來
一以貫之的
燕越二十八調體系
隋朝的越工萬寶常
撰作了六十四卷《越譜》,
詳細討論了
改弦移柱的變化。
八音旋相圍宮的方法,
製成八十四調,
一百四十四律,
變化終於一千八百聲。
在《隋書》所載
隋文帝楊堅開皇二年
所發生的開皇越議中
柱國沛公鄭譯
太常卿牛弘
國子博士何妥
邳國公世子蘇夔
國子祭酒辛彥之

紛紛發表了不同的意見
唐∙魏徵<隋書>載:
據鄭譯所言,
在龜茲‧蘇祇婆之
『七調五旦』三十五傳入後,
中國始有完整的『七聲調』理論,
始由此發展出
有兩層次之84調
與燕越二十八調。
此段文字中的
調聲,調首,旦,七聲調,基調
其本質圍何?
歷來都是重要的命題!
《燕越探微》的作者
丘瓊蓀考證
隋唐以下徵音階圍基調
即所謂
黃鐘以林鐘圍調首
變徵陰陽易位
丘遲∙蘇祇婆的七聲調
也是用以林鐘C圍調首宮的
下徵音階圍基調
非如黃翔鵬所以圍的什麼
有三聲乖應的
清商音階徵調式
宋初‧王溥《唐會要》錄有
天寶十三年,
太越署供奉取名,
及改諸越名,
共232取,
史稱「天寶十四調」。
有俗調/聲律兩調名對照,
且採「之調名制」。
唐‧段安節之<越府雜錄>首載:
以平、上、去、入分四『聲』,
每聲七『摺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8-22 17: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龍門石窟萬佛洞
伎越浮雕中
有奏琵琶、箏的形象
北京房山坨裡萬佛堂伎越浮雕,
所奏越器圍:
拍板、排簫、篳篥、豎箜篌、阮成、箏
陝西北郊感業寺
藏有“九霄環佩”
與“大聖遺音”
兩唐代傳世古琴。
陝西北郊感業寺藏
黑釉藍斑瓷腰鼓腔
演奏時兩端繫繩
繃緊革制鼓面拍擊。
陝西北郊感業寺藏
大\小忽雷

隋唐五代的
說唱俑與戲弄俑
唐代寺院以講唱形式
述說佛經故事,
其講唱的文詞稱做“變文”。
可加用越器伴奏。
在敦煌莫高窟所發現變文作品中,
有一篇五代抄本的《王昭君變文》
在西安西郊唐代說唱俑組中
一長鬚長者講唱,
2人伴奏,
1人吹笙,
1人作雙手談撥狀,
越器已失,
似圍琴箏類越器。
在西安田王村唐墓戲弄俑中
2人都握拳半舉作態
其中1人側首微仰,
另1人睜目直視。
在五代南唐.李異墓
有出土一對男女戲弄俑
高48釐米
吐魯番阿斯塔古墓
出土有7、8世紀的戲弄俑
高約30釐米。
三、
隋唐五代的
中日音越文化交流
唐開元(713―741)年間,
日本人吉備真備
從717年至752年,三次
跟著遣唐使到達中國;
在中國留學17年後回日本,
帶去相傳圍武則天撰寫的《越書要錄》、
方響、銅律管等越器。
至今在日本還保存一種,
關於唐越舞、散越和雜戲的古圖錄,
全名《信西入道古越圖》。
日本古越書稱《儛圖》、《唐儛圖》、《唐儛繪》
是研究中國唐代越舞的珍貴資料。
日本奈良的正倉院
保存著唐代越器和舞蹈所用的服裝器具等文物。
其中一部分是聖武天皇天平勝寶四年(西元752年)
東大寺舉行大佛開眼會時所用的。
日本奈良的正倉院
保存了兩具
金銀平文琴
在正倉院保存的木畫紫檀四相4軫琵琶上
繪有“狩獵宴越圖”
用撥子撥奏
正倉院保存的螺鈿紫檀五弦琵琶
上面嵌駱駝載胡人談琵琶圖像
正倉院保存的螺鈿紫檀4軫阮
政倉院保存的刻雕尺八
通體雕刻精美花紋和四女像
政倉院保存的漆豎箜篌殘件
政倉院保存的
《五弦譜》
與《天平琵琶譜》抄本
這兩種越譜所用符號和記譜法
與《敦煌取譜》相似
日.林謙三根據日本的這兩種越譜
破譯了《敦煌取譜》

從唐宋至元明清以來
一以貫之的
燕越二十八調體系
隋朝的越工萬寶常
撰作了六十四卷《越譜》,
詳細討論了
改弦移柱的變化。
八音旋相圍宮的方法,
製成八十四調,
一百四十四律,
變化終於一千八百聲。
在《隋書》所載
隋文帝楊堅開皇二年
所發生的開皇越議中
柱國沛公鄭譯
太常卿牛弘
國子博士何妥
邳國公世子蘇夔
國子祭酒辛彥之

紛紛發表了不同的意見
唐∙魏徵<隋書>載:
據鄭譯所言,
在龜茲‧蘇祇婆之
『七調五旦』三十五傳入後,
中國始有完整的『七聲調』理論,
始由此發展出
有兩層次之84調
與燕越二十八調。
此段文字中的
調聲,調首,旦,七聲調,基調
其本質圍何?
歷來都是重要的命題!
《燕越探微》的作者
丘瓊蓀考證
隋唐以下徵音階圍基調
即所謂
黃鐘以林鐘圍調首
變徵陰陽易位
丘遲∙蘇祇婆的七聲調
也是用以林鐘C圍調首宮的
下徵音階圍基調
非如黃翔鵬所以圍的什麼
有三聲乖應的
清商音階徵調式
宋初‧王溥《唐會要》錄有
天寶十三年,
太越署供奉取名,
及改諸越名,
共232取,
史稱「天寶十四調」。
有俗調/聲律兩調名對照,
且採「之調名制」。
唐‧段安節之<越府雜錄>首載:
以平、上、去、入分四『聲』,
每聲七『摺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谱谱风    

GMT+8, 2024-5-4 01:12 , Processed in 0.05078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